因為做香菇鑲肉的關係,和朋友聊起了肉餡,就順帶聊到獅子頭去了,我說我家的獅子頭在阿嬤堅持下有放油條一味,朋友驚呼是第一次聽到,也覺得我家的獅子頭做工很繁複。
那是當然的,阿嬤自豪於她的獨門獅子頭,認為可以上蔣公的餐桌。
我後來知道「偉人」和我們吃的獅子頭大不相同,是後來的事了。
阿嬤的獅子頭先得把粗細兩種豬肉混合在一起,然後切碎油條、蔥末、薑末、荸薺,加一點酒,打一顆蛋,拌勻,揉成拳頭大的圓球,上下甩十六下。至於為什麼是十六,阿嬤只說這是她認為最適切的數字。
接著下鍋略煎,以前都用炸的,現在為健康因素改成小火慢煎。接著在鍋中鋪好白菜,放上剛煎好的獅子頭,下高湯(通常是雞湯)和一點醬油,直到煮透獅子頭,白菜熟爛。
我的阿嬤會又是炫耀又是困擾地回憶,阿公還沒退休時,常常會有些無賴的食客打電話來,問她:「太太,今天有做獅子頭嗎?」或更直接一點:「十二點去你們家吃獅子頭!」
她不知道怎麼拒絕,人家會打電話來,多半是已經問過阿公的意思了。只好趕快張羅材料,在客人抵達前魔法般變出一鍋獅子頭和一桌菜餚。
我後來照著食譜做過「偉人」的獅子頭,是誰都會喜歡的口味,當然了,你怎麼可能拒絕那麼多高檔食材融匯成一小砂鍋的精華?